在沂南县大庄镇土山村,
一家三代守护一烈士墓70载!
而这一切只源于70年前的一个承诺。
一个承诺,一家三代接力坚守70年刘长涛的奶奶
刘长涛的父亲刘乃成
刘长涛
年5月19日,
本网刊登了一条
《烈士埋骨沂蒙山区村民:
能否将墓迁到烈士陵园》的新闻,
向社会表达了守护者刘家的心愿:
想让烈士有一个“家”!
守陵人刘乃成的儿子说:
我父亲86岁了,老人生怕自己哪天也离开了,
没人再记得,让他自己在那孤零零的,
怪可怜的,就想问问能不能把他迁到烈士陵园,
让他和他的战友们在一起。”
可喜的是,三个多月后,也就是年8月26日,
浙江省绍诸暨市自称方学后人方刚的一通电话,
使这件沉寂个多月的事情有了新的进展。
接到电话的我们也是分外惊喜!
经过两地的磋商,
年9月1日,烈士方学后人和守陵人
刘长涛双手紧紧地交握在一起。
半个世纪后的首次会面,注定让他们今生难忘。
9月1日方家人到墓前祭拜烈士
故事还得从战争年代谈起:
由奶奶养大的刘长涛,
如今依然记得奶奶当年讲过的关于这个革命烈士墓的故事。
他是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师的一位股长,
当时医院的驻扎地,
这位股长在前线抗战时受伤被送到这里来救治。
后来因为得病留了下来,最终病逝了,
葬在我们村的东南边,而我家就在村子的最东南角。
刘长涛说,方学(烈士名字)去世前,
曾在他家里住过,奶奶还给他送过几次饭。
可惜,他最终还是走了。
年,有关单位为这位烈士立了墓碑,
那一年,父亲刘乃成刚刚16岁。
86岁的刘乃成守在烈士坟前
方益品(又名方学)烈士证
烈士去世后,有两个勤务兵带着一个女士,
骑着马来到墓前,当时坟前积了很厚的雪,
那个女士扒开坟前的雪,趴在雪地里哭。
据后来了解,那名女子就是方学的妻子丁非,
最后一次到丈夫墓地时,丁非就住在刘家。
临走前,她一直嘱托刘长涛的奶奶,
烦请她照看一下方学的坟墓。刘奶奶答应了。
而这一守就是70年!
七十年如一日,每逢清明、过年过节,
刘家人都会过来扫墓,为烈士添土上香,
左右两图为丁非,中间照片为方学与丁非年合照
据方刚介绍,
方学烈士是他太公(曾祖父,以下均称“太公”)最小的弟弟
家里人一直知道有这样的一个烈士,
听奶奶讲,最早小太公是因为九一八事变后和同学们游行,
被当地政府通缉,后来跟三个同学一起跑回老家诸暨暂避,
三个月后的一个大雨天,他们穿着蓑衣、
戴着斗笠出门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我们收到了小太公的战友寄来的烈士证,
可是由于那个年代的通讯条件实在太差,
我们并不知道老人埋在什么地方。
后来,才知道当初将方学的烈士证
寄回家的战友就是他的妻子丁非。
丁非,现在生活在宁波,
今年已经95岁高龄,
她和方学是新四军时的战友,
两人婚后育有一个女儿,
小太公牺牲后,老人带着女儿也改嫁了。
方学的女婿拿着放大镜和当年的照片让刘乃成辨认
根据绍兴晚报从中国抗战史研究学会会员、诸暨市作家协会会员杨福元提供的本地抗战人士研究中,小琅看到了关于方益品的介绍:
方益品,又名方学,浣东街道汤家店村人。年1月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月分配到新四军游击支队工作,任参谋。随着部队的扩大改编,先后任新四军第6支队第1团特派员、八路军第四纵队第5旅司令部侦察股股长、新四军第4师第11旅第1团第2营政治教导员、第11旅司令部侦察股股长。年11月第11旅编入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方学任纵队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年因积劳成疾在山东病故,年仅1岁。
两个家族的家庭成员合影留念
9月2日,恰逢刘家第二代守陵人刘乃成的86岁生日,
得知此消息后,本打算1日就返回诸暨的
烈士方学后人方刚及丁非女婿刘永禄一行人,
决定多留一日为老人家祝寿,
感谢他七十年如一日对家中“长辈”方学的守护。
据小琅了解,年也正好是方学烈士诞辰周年!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尽管战争年代已远去,
但是咱沂蒙人的精神一直都在!
欲知更多细节
还中科医院专家微信白癜风医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ustshelian.com/nbwbzn/2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