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这家低调的小店,神秘老板30年来只做

老板左手颠锅,右手挥勺,

五分钟炒出四碗面条,

但烈日下等待的食客,

依然排成长龙。

在象山,

有这么一家不起眼的小店,

30多年来老板只做炒面。

但来吃过的人都说,

炒面,我只认这一家。

看似普通的炒面,不普通

这家餐厅在象山新平路上,地段不算特别热闹,但店门口却总是排着顾客。

奇怪的是很多本地人只知道具体位置,却叫不出店名,还有不少人称它“宁波银行后面的餐厅”。

早上8点,店堂后面的厨房门口,已经堵着不少等吃炒面的食客。

厨房里老板黄传伦满头大汗,奋力挥勺,厨房里温度很高,排队的食客也不嫌热,都非常淡定,默默等着下一碗。

老板出手很快,放油、加点面条和肉丝,然后左手快速颠锅,右手举着锅铲翻炒,一起一落,一碗炒面就火热起锅。

锅铲叮叮当当几下,把锅底铲干净,接着翻炒第二锅。尽管食客排长队,不过永远是一锅只炒一碗。

一碗青菜肉丝炒面,看着十分普通,用的是扁平的面条,大火猛炒后显得更加干瘪。

夹起一筷,面条喷香又有嚼劲,看着油亮入口不腻。这样用大火猛炒出来的面条虽然略干硬,却带有特殊的香气。只是最简单的食材而已,做出了难以复制的味道。

江湖盛名并非虚传

食客只认黄传伦这把勺子

店里炒面这活,都由老板一人“垄断”。每天清晨5点不到开门营业,就有食客上门来了,要一直忙到将近9点半。

上午10点,高峰时段过了,老板抓紧擦拭灶头,把洒落在地上的面条打扫干净。“平均每碗2分钟吧?炒了三四碗后,需要刷过一次。5分钟炒4碗,那要除去刷锅时间,是速度最快的时候。”

大热天对着猛火连续翻炒,中间又不能休息,老板娘无奈又心疼地说,“顾客只认准他啊,我偶尔炒几碗他们都不答应的,更别提另请厨师了。”

19岁时初开店一“炒”而红

两次重出江湖,老食客依然在

黄传伦是本地人,30年前才19岁的他就在丹城开店炒面,而且一炒就红。

但没开多久就因故关门了,直到年,夫妇俩才在象山城东路才重新开店。黄传伦重出江湖,食客们闻声而来。

老板娘回忆,当时锅子架在煤饼炉上,炉子周围食客围了一圈又一圈。食客走一拨来一拨,黄传伦头也不抬不停地翻炒,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就是这碗其貌不扬的炒面,吸引了无数食客。

日复一日的工作,让黄传伦感觉非常疲惫。到了年,夫妇俩不得不关店休息一段时间。但关店后,还经常有食客来打听这家店的下落。

告别江湖7年后,两人又重新想念往日的热闹场景,于是决定再次重开餐厅。

黄传伦炒面回归的消息很快传开,很多老食客迅速聚拢,炒面的口味和记忆中的不差毫厘。

老板娘也做了20多年的面食

店里的包子和麦糕常供不应求

老板负责炒面,老板娘张银彩则是负责包子和麦糕。她已经做了20多年的面食,发面都是她自己一手打理。

象山特色的麦糕,用面粉、红糖和葡萄干制成,一天可以卖掉个。而粉丝包、肉包、萝卜包也都广受好评,不少人一来就买十几二十个。

说到底,这些都是寻常点心,之所以吸引食客,张银彩认为,除了馅料,发面的分寸非常重要。

现在,炒面生意依旧火爆,

也依旧由老板一人掌勺。

“炒得多也慢慢习惯了,

看到顾客排长队还是一碗一碗地炒,

不像以前火急火燎的。”

黄老板笑笑说。

本文来源东南商报宁波晚报旗下美食号

「宁波美食研究所」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ustshelian.com/bbfz/143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