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三天五节课,五位大师征服了一波

都说文艺青年是最难缠的,其中最最难缠的是搞评论的。但在近日落幕的第五届浙江省文艺评论骨干“文艺评论新视野”高级研修班暨宁波市第三届文艺评论骨干高级研究班上,前来参加培训的七十多名文青学员都在讲,先不论如此的大师阵容即使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都很难做到,三天五节课,大师们所讲的内容都是实打实的干货,堂堂精彩,个个让人折服。那么,五位大师到底讲了什么呢?先来看看摘录吧。

陆绍阳

电影创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创作者在进行一场时间游戏,艺术家不仅需要记录过程,更需要建构时间,运用各种手段来修饰时间,只有时间得到重新安排,叙事才存在。这也是本质问题。

我喜欢举这个例子。玛格丽特·杜拉斯说,当你看到一朵玫瑰花盛开的时候不要去写它,当你看到它衰败的时候也不要写它,只有当你发现它叫安娜的时候,你写它的时候到了。这是不是也是一个创作的秘诀,我的理解,你看到玫瑰花盛开的时候你看到只是一个瞬间、片段,当你发现他叫安娜的时候已经进入了漫长的时间的淘洗,这里面多了一份时间,不是具体指哪个故事,西方很多小说悲剧人物名字都叫安娜,他告诉你时间要素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阿兰巴迪欧说说看待电影有五种形式,他也说讲电影的时候除了观众喜欢不喜欢的无差别判断以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差异性判断,这种差异性判断是什么呢,通过他的判断来甄别这部艺术作品的优劣,好还是坏。比如说,伯格曼的作品被称之为局部的卡夫卡,他对人性的探索到底深刻在哪些地方,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独特的方式,跟其他人的有什么差异。这种更多是侧重于,如果前面一种无差别判断是对明星的迷恋,第二种更多是对导演艺术家迷恋,他觉得这两种方式跟电影没有关系,真正的电影讨论不应该用这种方式,而是要地理一种公理性判断,就是要回到电影的本质和核心,电影的本质很简单,一个是镜头,一个是镜头的组接,理论家要做的工作就是分析这个片子里面的导演怎么样用镜头和镜头的组接达到某一效果,这才是真的有价值。我所做的工作就是想触摸到电脑核心的东西,然后再去讨论其他的意义、效果,让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判断的自信。

何冀平

剧本一字一句都出自于编剧心里,说俗一点,字字句句都是心血。我们干的就是两眼瞪着空白的稿纸,直到额头瞪出血的这种工作。

为了《天下第一楼》的创作我做了很多事。

这个戏排练的时候,有一天所有的演员和所有的舞台美术人员都在,坐满了排练厅,来问我所有关于剧本的疑问,我没有一句答不上来,“人艺”的人可不是一般人。吕中演戏里面的妓女,她说“玉雏儿”在一段台词里说了一句话“勾玻璃芡儿,下明油,倒挂出锅”,问我是什么。难不住我,因为我为了这个《天下第一楼》考了一个二级厨师。如果我光看不会做的话我还是不懂,所以我就去参加了一个学习班,考了一个二级厨师的证书,我完全答得出。于是,北京人艺全都服,而且所有人都开始自己写申请书要求演什么角色,然后他们就去全聚德、又一顺去体验生活,一夜之间所有的头发全剃,当时北京晚报写了文章的。

我尽了作家的责任,我希望批评者也尽到责任。我的开蒙老师谭霈生先生也是一个戏剧理论家,他对批评者、评论者第一点要求就是你要有鉴赏力。老师说作家最根本点是生活,然后是技巧,最后是人格。他说我讲的人格不是道德人格,而是指感情体验的深度和广度,这是艺术家的人格。我们的作品出来,也很希望评论家从我们的感情体验中去感受我们的深度和广度,从这个角度切入的话,也可能更容易理解我们作品中的一些真实的东西。

梁鸿鹰

文艺评论和文学评论失衡,或者是割裂,非常很明显。

首先是借鉴与运用理论资源的失衡,我们过于倚重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对评论的支撑,而忽视了我们古代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和“五四”以来形成的从鲁迅、巴金等思想家们所积累出来的理论,这是一个失衡。

第二是评论对象和内容的失衡,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当代文艺评论过于集中,比如说对当代文学的评论,多少年以来,看核心期刊,对当代作家的评论集中度非常高,莫言、贾平凹、王安忆、余华,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这也是一个失衡,就是他没有很深、更广泛的挖掘现当代文学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作家。

第三是文体和文类的失衡。在我们文学批评中总认为小说、诗歌是我们应该主要关心的,但是我们对戏剧,特别是话剧文学、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非虚构等,整个文学史的体系中他占的分量是少的。个别作品评论就更少,尤其像散文,对散文的理论探讨和作品的评论相对而言是少的,主要集中在小说诗歌。

第四有雅俗的失衡,认为纯文学的探讨才是文学评论的任务,对网络文学、通俗文学、报告文学、非虚构这些问题的探讨相对就比较弱。

另外对评论主体而言也有一些失衡。我们的评论主体,作为我个人来讲,读书和读社会花的时间是非常明显的。评论家的生活方式基本上就是课堂、图书馆、研讨会、写文章,生活方式基本上就是这样,跟社会生活的联系是非常松散的,跟整个社会的接触相对比较封闭,这对批评家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读书和读社会应该是结合起来,我们不了解社会对评论家制约也很大。

陈振濂

我理解的文艺评论,至少要符合四个要素,凡是不符合这四个要素,即便写得很优秀,但它不符合文艺评论。

第一,一定要是当下。研究王羲之的不要来,那美术史、书法史的事情,研究古代的文献的、考据的不要来。不是说你水平不好,而是你不属于我们这一行。近代的,除非你的文章最后是指下当代,那可以,如果不指向当下是不算。

第二,必须是一个现象,或者必须构成一个现象。如果它构不成现象你无法评论,这个个案除非具有普遍的意义,我们才能判断我们对他的评论有没有价值。评论一定是对现实能够有生发的意义,所以它必须构成现象。不是每一个发生的事情都有现象,只有他具有意义了才可以让他成为现象。

第三,必须针对具体的作品和作家。最好的文艺评论是微言大义,从一个具体的作品能引出一个时代的规范或者是一个时代的指向。

第四,必须要有价值判断。到最后一定要有结论,有很多理论讲完了以后最后不知道你的倾向,这是不行的。

这四个要素就是文艺批评之所以成为文艺批评的基本依据。

周由强

文艺评论工作存在很都困境,特别是我们文艺评论遇到一个问题,评论的价值在哪我们找不到。我们找不到,社会上也找不到,搞创作的人更找不到,所以我们评论的价值遭到了矮化,自己认为搞文艺评论是一个不大气或者不硬气的事情,很多年我不敢说自己是干什么,我说我是干文字工作,后来慢慢说我是干文艺评论。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对文艺评论价值认识的矮化非常严重。第二个问题是理论武装的疲软。第三是评价标准模的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准,有没有相对客观的标准呢?没有!开研讨会大部分是夸,批评的也出不来。评价机制也很落后,评论家不在场,说的话不在点,人家也听不上心。第四,语言文风的隔膜,不深刻,也不文艺。目前,文艺评论大体上这几个困难还存在,很多方面在慢慢改善,但是改善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文艺创作的速度,也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再来,我们对主旋律也有一大误解,大家的印象通常是英模题材、领袖人物。年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成立十周年,当时中宣部部长在中国文联座谈会上讲了高层对主旋律的忧虑,他说那种把主旋律作为一种题材等同于红色历史、革命战争、英雄人物,其实是一种误解。主旋律代表着一种精神,反映着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有了这种精神、这种价值取向,不论什么题材都可以体现主旋律,反映主旋律,成为主旋律的鲜明乐章。所以主旋律不是一种题材,是一种价值取向的东西。

有人问好莱坞编剧教父麦基,为什么我们改编中国作品老是出现问题,总是达不到观众的期望。他说所谓改编或者是再创作,最重要是抓住原作的灵魂和精华。

灵魂就是价值观。

从海外票房来看,年到年北美票房最高十部电影里面,印度有四部,中国一部也没有,为什么我们电影打动不了国外的观众,就是我们电影







































消除皮肤白癜风
白癜风康复标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ustshelian.com/nbwbfz/9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