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采访团走进浙江余姚nbsp寻访王

贵阳晚报记者张可申欣路榕黄震赵越洋

“余姚二山下,东南最名邑”,一代大儒王阳明,在“文献名邦”余姚,接受启蒙教育,度过了人格形成最为关键的少年时期。

浙江余姚,古属绍兴府,崇文重教,硕儒辈出,“学风泽被全国及海东”。从山东琅琊迁徙而来的王氏,因王阳明,一度成为这座江南文化重镇里最知名的家族。

倘若仔细听听余姚城的声音,人们会发现,崛起于姚江两岸的王氏家族,其实并没有秘密武器———王家的家风学风,和这座城的民风社风,本就是一脉相承的。

王阳明的后人,已经在历史中慢慢隐去了。勤学、孝悌、责善———这些王家曾经代代相传的家规族箴,还依旧是这座城市最为崇尚的精神品质。

烟水万人家里,王阳明点亮的那一盏心灯,五百年间,在这座城里一直亮着。

余姚古城

▎姚江左岸三两读书声

从阳明先生讲学的中天阁走出来,不到一分钟,行至山腰,余姚城的满城灯火,扑面而来。

阳明晚年,从绍兴回余姚祭祀,都要去中天阁讲学,盛时听者数百。

曾经清净的儒家学术道场,如今是余姚最繁荣的闹市区。山上的读书声已经隐没了。山下姚江的流水声,却和五百年前,一模一样。

自山东琅琊迁徙过来之后,王家世代居于姚江边,素有耕读传家之风。王阳明的曾祖去世时,仅留下几箱书作为遗产;父亲龙山公,在宁良府中读书,三年未曾出门。

王阳明三十岁时,白天处理政务,晚上读书。父亲担心他积劳成疾,命令佣人不许带灯入书房。王阳明怕父亲忧心,等父亲就寝后,再点灯夜读。因读书太用功,王阳明染上呕血之疾。

另外一个流传颇广的故事是,被刘瑾等宦官陷害入狱后,王阳明在狱中仍坚持读书。

王阳明46岁时,为养子正宪写下一封著名的家书《示宪儿》。家书第一条要求,就是“勤读书”。

勤读书,在余姚,并不是王家的专利。在晋和南宋两朝,余姚接受了大批中原移民,勤学之风由此渐浓。

“从唐至清,进士名,状元5人。”余姚市史志办公室工作人员谢建龙介绍,仅明朝,余姚就出产了多位进士。

值得一提的是,王阳明之外,还有严子陵,黄宗羲,朱舜水,三位先贤,出自余姚。

“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明末清初,史学家张岱,在《夜航船》中如是记录余姚好学之风。外地人小孩从小送去学手艺,余姚人不论条件好坏,先读到20岁,如不合适,再送去学手艺。

“余姚人,现在也是最爱读书。”余姚市教科所副所长谢玲玲介绍,仅年至年,22年间,余姚就有4万8千人念了大学。谢玲玲记得,自己在宁波念书时,系里拿奖学金的,也多半是余姚人。

王阳明讲学处中天阁和龙泉山

▎粉墙黛瓦一缕思亲情

离开龙泉山,拐过一个弯,很快就能走到王阳明的故居。

粉墙黛瓦马头墙,阳明故居是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王阳明在外征战时,这也是他最挂念的地方。

在江西破流寇,擒宁王之际,他数次上书,要求辞官,回家探望年迈的父亲和祖母。

“王家家风,特别值得说说的,应该就是孝。”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保部副主任黄懿说,自王阳明六世祖王纲起,王家就以忠孝立家。

六世祖王纲,年逾七十,被海盗所杀。十六岁的儿子彦达,以死抗争。就连海盗都不得不正视这份孝心:“父忠子孝,杀之不祥。”最终,彦达背着父亲的遗骸归家。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当官之后,用一半的俸禄供养自己的父亲。年近七十时,他为了逗自己的母亲开心,还时常扮童子。

重孝,是王家的传统,更是余姚的城市文化根基。

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秘书长谢建龙介绍,余姚是舜的故乡,“余”是支庶的意思,“姚”是舜的姓。余姚地名,取意即是“舜的子孙”。舜是中国知名的孝子,“孝顺”一词,由“效舜”演化而来。

一江舜水,见证了这座城内孝悌相传的故事。王阳明的弟子黄骥,也是明代出名的孝子。在父亲生病时,他为父亲亲尝汤药。现在,在余姚,还能寻到为黄骥修建的“孝子祠堂”。

五百年后,阳明学者追根溯源发现,孝,竟然还是王阳明人生中至为关键的指路标。

王阳明少时虽勤学,却找不到方向,在思想的迷茫期,一度向佛教和道教寻求答案。

“也是因为孝,他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保部副主任黄懿认为,王阳明最终转向儒教,孝很关键。

在世人熟悉的诸多王阳明传说中,佛教道教与道教碰撞的故事不少。黄懿以阳明“点化”僧人举例———杭州虎跑寺,一僧人闭关三年,不语不视,王阳明问“可还想念母亲”,僧人愣住了。第二天,僧人就收拾行李回家了。

国际知名阳明学家冈田武彦在《王阳明大传》中说,正是割舍不下心中孝悌思亲之情,王阳明才从“佛教道教”转至儒教门下,终成一代大儒。

王阳明故居和附近的武胜桥

▎心灯不灭四明山中传

“要总结王家的家风,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凭良心做事,做个好人。”姚江文化研究会会长褚焕灿说,王阳明最知名的思想就是“致良知”学说,王家家风家训,内容很多,精神内核却很简单,就是“致良知”。

褚焕灿介绍,王阳明的直系后裔,目前已经很难寻到,余姚王氏诸多后裔中,距离王阳明最近的一支,在余姚鹿亭乡李家塔村境内,是王阳明叔叔的后代。

四明山中的李家塔村,距离余姚城区仅40公里车程,可山高弯急,想要进山得花上一个半小时。

这个千余人的深山小村庄,村里年轻人上大学比率高达80%。村里的妇女主任马爱娟介绍,王家人很团结,村中只有9位留守老人,为了照顾他们,村里专门办了一个孝老食堂,每餐3元,由老人的子女交钱。

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保部副主任黄懿介绍,不仅是王家,余姚本来宗族观念极强,近些年,还兴起一股“寻根热”,大家族陆续开始修家谱,修宗祠。最近几年,由文化局、乡镇、村三级机构,共同投入资金,修缮的宗祠就有四十余处。

王家宗祠,距今已经数百年,除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每年大年初一,村里各家人都要去祭拜。

“小孩考学,我们也去拜拜祖先。”余姚王氏第二十六代王庆夫,今年已经71岁了,一生育有三子女,大儿子经商,小儿子在政府部门任职,女儿已退休。如今,谈及子女,他最自豪的还是“书都念得好”。

“小一辈好好读书,长大了要照顾老的,就这个家风。”王庆夫说,李家塔村家族的后生辈都很争气———经商,脑子活,身价最高的已有数亿;入伍,能吃苦,有人已经升至大校;治学,在大学任职的也有。

官衔再高,财富再多,礼仪规矩不能忘。家族聚会的时候,正中的主位,一定留给在家务农的太公王海根。

王庆夫说,家风正,王家这么多年没有出过一个“干坏事的”。对于王阳明,这位老人的话也很朴实:“有这么好的祖先,我们不辜负。”

王氏族人如今居住在一个小山村

▎记者走笔:一朝心念起人人皆圣贤

在前往一个陌生城市之前,我总会在脑海中勾勒他的样子,余姚也不例外。

富庶、拥挤、匆忙……在我看来,置身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余姚理应如此。可是,当我走进这个城市,现实却证明了我判断的巨大谬误。

这是一个慢条斯理的城市,行人闲庭信步,街道宽敞清净,少见逐利面孔,却寻到了久违的温文尔雅。难怪这里有着“东南名邑”、“文献名邦”的美誉。

虽然邻近商贾云集的宁波,余姚却是自古不重商。自南宋起,这里的读书之风就日渐兴盛。据说,凡余姚子弟,都必须进私塾读先圣之书,直到二十岁求不到功名,这才开始学手艺,于读书之外寻一口饭吃。

正如此,到了王阳明诞生的年代,余姚贩夫走卒皆能言孔孟。小小一县,仅明代一朝,居然诞生了多名进士。

崇文重教,学风昌明,余姚孕育了王阳明,王阳明也成就了余姚。

但是,这何尝不是贵阳的幸运?谪居龙场期间,王阳明讲演心学、教化诸生,岂不是余姚学风的重现?

据说,当年阳明先生在龙场讲学之时,并没有设置讲席,而是和诸生一起游山玩水,听风赏月,诵读经书,在不知不觉中教书育人,大胆地实践自己“随处点化人”的施教方法。

讲学中,王阳明还在修文创立了人生之中第一个书院———龙冈书院,留下了“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烁烁之言,为当时封闭的贵州播下人文的种子。

想必矗立于何陋轩旁的王阳明,在诵读“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的学规时,王阳明一定在教化众生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丝欣慰。

此后,黔中腹地以陈文学、徐樾、孙应鳌为代表的王学后生,继承了王阳明的理想,不遗余力推动贵州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让阳明心学在曾经的蛮荒之地长盛不衰……

这时,一阵轻盈的课铃声把我的思绪拉回现实。这是晚上八点,酒店旁余姚四中的学生正相继走出教室。夜自习结束了,但一天的学业也许还将持续。

看着他们匆匆离去的背影,我不禁想,既然“知行合一”的淳朴哲学在不断传承,我们的未来是不是充满了更多的希望?既然当年封闭的龙场都能撑起黔中王门大旗,今日奋发的贵阳当然能创造更多的蜕变奇迹。

一朝心念起,人人皆成圣。如果阳明先生也看到这一幕,他会和我相视一笑吗?

纪念王阳明的牌坊

▎张明说阳明:“兼三不朽”王阳明

张明(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暨中国文化书院兼职研究员、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

公元年农历九月三十日,一个男婴在姚江河畔的余姚县城呱呱坠地。他后来成为“明代第一流人物”,同时还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儒家心学学派,影响中国和东亚世界长达五百年之久。他真正做到了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兼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他就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王阳明。

王阳明的家乡浙江余姚,在中国版图上虽然不大,但却是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名县。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余姚成为地灵人杰,人文荟萃之地,历代名家辈出,在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中,余姚一县就出了两位—————王阳明、黄宗羲,余姚因此被称为“东南名邑”、“文献名邦”。

王阳明的家族,是一个千年文化世家。据明代《王阳明年谱》记载,余姚王氏源自西晋光禄大夫王览,本山东琅琊人。王览曾孙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爱江南山水佳丽,于是迁往山阴会稽山(浙江绍兴),又二十三世传至迪功郎王寿,迁至余姚,乃为余姚人。王阳明六世祖王纲,以文学知名,兼有将才。当时,正值元末明初天下大乱,王纲奉母避兵山中,刘伯温荐于朝,任广东参议,战死疆场。五世祖王彦达,痛父之死,躬耕养母,终身不仕。四世祖王与准,隐居不出,长于《易经》,著有《易征》一书。祖父王伦,于书无所不读,学识渊博,著有《竹轩稿》、《江湖杂稿》行世。父亲王华,幼传家学,广闻博览,后考中状元,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王阳明家族深厚的文化背景,为他后来建功立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于王阳明的出生,《年谱》也记载了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母亲郑氏怀孕十四月未分娩。一天,祖母梦见一个神人,手捧婴儿,从云中来。祖母从梦中惊醒时,便听见了婴儿啼声。祖父得知后,将他取名为“王云”,乡人传此异梦,指所生之楼为“瑞云楼”。王阳明五岁尚不能言,一日有高僧路过,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将其改名为“守仁”,随即开口讲话,并对祖父所读之书倒背如流。不过,关于王阳明的传说,其原因很可能是王阳明成为圣人后,人们附会上一些奇异故事,让王阳明增添神圣光环而已。

王阳明到十岁时(),父亲王华考中状元,因想念山阴为祖先之地,于是迁回山阴,王阳明也离开余姚。在王阳明一生之中,他多次回到故乡余姚扫墓、祭祀、讲学,为余姚培养出了大批弟子群体。王阳明最著名的弟子徐爱、钱德洪、王畿就是余姚人。王阳明建立的“良知之学”因故乡姚江而得名为“姚江之学”,阳明学派也称为“姚江学派”。王阳明在故乡余姚,翻开了中国思想史上阳明心学的开篇之章。

王阳明故居中的王阳明画像

▎当地媒体与市民“围观”采访团

10月12日,贵阳市“知行之旅·发现阳明”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浙江余姚的启动,得到了网友、游客、当地人以及当地主流媒体的高度







































专科治疗白斑医院
北京白癜风到底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ustshelian.com/bbfz/17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