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观点宋少鹏媒体中的慰安妇话语

这是一墨读书会第篇文章

导读

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十四年间,中国大约曾有20万,甚至更多的女性被日军诱骗、强迫,沦为日军发泄性欲、任意摧残的性奴隶。她们在战争期间受尽各种难以想象、难以启齿的虐待,其中大部分当时就被折磨至死。少数幸存者即便侥幸逃生,也是落得伤痕累累,甚至终生残疾。在煎熬中,她们日盼夜盼终有一日能重返家园。然而当她们历经艰辛回到故乡,等待她们的却并非同情,而是无休止的歧视,侮辱和排斥,导致大部分幸存者对她们的遭遇选择了沉默。

近期,讲述内地二十二位“慰安妇”幸存者生存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公映。各大媒体、自媒体发布了大量影评、新闻报道,将有关“慰安妇”群体的社会讨论推向了一个高潮。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以及该如何理解“慰安妇”与战争性受害者?在“深情的凝视”下,对“慰安妇”的叙述应跳出民族主义叙述框架,回归对历史主体的关怀。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宋少鹏利用中国大陆各类报纸数据库通过检测“慰安妇”词频,考察了“慰安妇”一次进入国人历史记忆的过程,分析了这些报道的特点,质疑了符号化“慰安妇”的历史叙述,呼吁从“女性反思史”的角度——结合民族压迫机制与性别压迫机制的复合视角,重建“慰安妇”历史。

宋少鹏

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妇女史。

原文刊载于《开放时代》年第3期

内容提要

从个人的认知经验出发,会发现“慰安妇”议题曾经历过从消隐到浮出的过程,且以非常政治化的方式进入我们的历史记忆。文章利用中国大陆的各类报纸数据库,通过检索各数据库中的“慰安妇”词频,考察“慰安妇”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以何种方式进入国人的历史记忆。文章分析了峰值年媒体报道的特点,抗战时期的“慰安妇”作为民族奴役与苦难的象征存在,激励民众抗战之决心。20世纪90年代重新彰显的“慰安妇”议题作为民族受害的证据再次进入媒体话语,成为国家之争的符码。文章质疑了符号化“慰安妇”的历史叙述方式,认为民族主义叙述框架并不能装进“慰安妇”大娘的全部苦难,民族主义叙述框架中的记忆/忘却机制过滤掉了有可能撕裂国族同一性的性别压迫机制,记住了只是作为民族苦难象征的抽象的“慰安妇”。文章呼吁从“女性反思史”的角度——结合民族压迫机制与性别压迫机制的复合视角,重建“慰安妇”历史。

关键词

“慰安妇”;媒体;民族主义;性别;记忆/忘却机制

出生于年。在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即20世纪的70年代和80年代,学校历史教科书和当时的大众媒体中,是没有“慰安妇”这个词的。教科书传递给我的关于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为,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光“政策:烧光、抢光、杀光。深深刻在我脑海中的是“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这两个成语。“奸淫”两字模糊地传递了战争中可能存在的针对女性的特定危险,但没有“慰安妇”的故事。“慰安妇”似乎从来没有存在过。进入21世纪以后,“慰安妇”开始从尘封的历史黑洞中慢慢地浮现出来。我最初是从国际新闻中逐渐知晓“慰安妇”。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修改教科书事件、韩国人抗议某些日本名流在“慰安妇”问题上的错误言论等。最近十年,“慰安妇”逐渐成为中国的国内新闻,地方媒体开始零星挖掘与报道当地幸存“慰安妇”的个人故事和生存状况,这种报道往往具有时效性,即配合某种政治时间。尽管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受国际社会对“慰安妇”问题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白癜风互助论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ustshelian.com/nbwbnr/94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