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的回复请记录一下。”“好的,请稍等,我马上记录。”……
这样的对话,是遵义晚报百姓“4+1”天天进社区栏目记者,与市城管局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每天通话的开场白,大家通过电话联系,记录当天城管部门对居民反映问题的处理情况。
1读者反映问题三天内解决10月10日早上,市城管局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邱廷玉来到办公室,翻开当天的遵义晚报,找到百姓“4+1”版面。“黎先生来电反映:新东门桃源北路10号楼1栋一二单元的路灯坏了很久,一直没有修复,附近居民夜间出行不便;张先生来电反映:添秀桥头的坝坝舞再次出现,有人用高音喇叭播放音乐,经常播放到夜间10点左右,严重影响附近居民夜间休息和学生的学习环境……”邱廷玉将社区在线剪下来,贴在“新闻媒体反映问题受理表”上。
当天下午,邱廷玉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市民反映的问题通过电子版下发到两城区城管局,请他们尽快处理。
红花岗区路灯管理所工作人员敖地顺来到新东门桃源北路10号楼,找到了不亮的路灯。经过维修,路灯立马恢复了照明。随后,敖地顺和同事去下一个维修点,走到中华路派出所对面的菜市口时,发现这里竟然没有路灯。“这里人流量很大,没有路灯,大家出行很不方便。”于是,敖地顺便在这里安装了一盏LED灯。当天,遵义晚报“4+1”栏目反映的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
2剪报纸是每天的主要工作前两天,遵义晚报记者走进了市城管局信息中心,见到了邱廷玉、赵帝澄等几名工作人员。邱廷玉是一个90后,皮肤白皙,说起话来十分腼腆。赵帝澄工作时,回复信息的速度很快,并且很细心,是一个阳光型男。在百姓“4+1”天天进社区栏目走过的这十年,该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换了一批又一批。在记者的心目中,对孙雪芳的印象最深刻,她陪着“4+1”走过了7年,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孙姐。然后是黄琳小妹妹,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很斯文。
对晚报“4+1”每天反映的问题,市城管局都非常重视,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专门与本报记者对接,每天至少一通电话,三条回复。
年来解决问题2万多件在市城管局信息中心的督办事项表上,每天的处理情况都有详细的记录。据该中心副主任闽宗英介绍,每天通过本报反映的问题大约有6条,而通过信息平台反映的大约有8条,每个月大约有条热线。10年来,加起来处理的问题大约有2万多件。其中,反映最多的主要是占道和噪音方面的问题,90%以上都得到了处理。
“一些没有及时处理的问题,都是因为处理的周期较长。”闽宗英说,比如路面破损,需要协调相关部门进行修复,还有粪水问题,需要辖区管理单位进行处理。
“虽然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但能为市民分忧我们就觉得有意义。”在采访中,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工作虽然很繁琐,不过看到困扰居民的问题解决了,就很有成就感,大家以后会一如既往地配合“4+1”栏目记者,为市民排忧解难。
加入方法打开“治疗白癜风专家哪里治疗白癜风权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ustshelian.com/nbwbnr/1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