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手足癣医院 http://m.39.net/news/a_8598844.html
《平顶山晚报》专题刊发
特别报道荟萃
以下为“4月21日至5月7日”期间
报纸版面高清图和详细报道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随着我市叶县、鲁山县相继摘掉贫困县帽子,很多贫困户在国家、省、市脱贫政策和驻村干部、帮扶责任人的帮扶下走上富裕路。而在我市脱贫攻坚战一线,也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4月21日起,本报推出“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故事”系列报道,为您讲述那些冒热气、接地气的扶贫脱贫故事。
4月21日
植下血桃得以琼瑶
闫鲁峰在桃园内劳动
□本报记者胡耀华文/图
4月的大年沟村,桃花已落尽,指头肚儿大的桃子粉嫩嫩地露出了头。鲁山县熊背乡大年沟村村民有的在地里除草、施肥,有的忙着抹芽子,一派繁忙。
这一天是4月19日,村民闫鲁峰吃过早饭,扛着锄头来到停在门口不远处的一辆轿车前,掏出车钥匙,打开车门,将锄头往车上一放,一溜烟儿向一公里外的桃园驶去。
39岁成为贫困户,他不甘
闫鲁峰是大年沟村一名普通村民,因家处偏远山区,加之土地贫瘠,记事起家里就穷得叮当响。
“想想以前,看看现在,日子真是在天上过哩。”闫鲁峰回忆说,最难忘的是大儿子出生时,因为家里没钱,医院,借了十几家才借了千把块钱。那时候出外办事,能不花钱就不花钱,因为一花钱就得借。
大年沟村有着上百年的种桃历史。年,闫鲁峰也开始种桃,到了年,发展到5亩多桃树。那时候,大年沟村的道路只有一米多宽,过个架子车都紧吧,但为了卖桃,闫鲁峰家的一辆破架子车派上了用场,待到桃熟时,他便推着架子车下乡售卖。可家庭收入依然很低,三间土瓦房露着天没钱修,屋内潮湿得长绿毛,闫鲁峰天天愁眉不展。
年,闫鲁峰成了村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那年,闫鲁峰39岁。正是年轻能干的时候当上了贫困户,他总感觉抬不起头。也就在这一年,村里不断召开群众大会,鼓励村民种植血桃。
好事一桩接一桩,他展颜
听说过大白桃、大红桃,没听说过啥是血桃,也不知道前景如何,但闫鲁峰更怕错过时机,于是他在扶贫干部帮助下试着种了四五亩,谁知两年便挂了果,而且桃子特别招人喜欢,价格也比原来的桃子贵得多。
年底,闫鲁峰一算账,家庭收入达到了一万多元。“我一高兴,买了辆机动三轮车,从那时起,出外卖桃再也不用架子车了,而且三轮车载货多,省时省力,农忙时还能往地里送粪。”
年,大年沟来了驻村工作队,为村民发家致富出谋划策,特别是桃熟时,他们还上网发布信息,想方设法联系销路,解决了桃农卖桃难题。
“当时还在想,他们说的事儿中不中哩,结果全都中。”闫鲁峰说,也是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他家有了稳定收入,当年便摘掉了穷帽。
年,大年沟血桃被乡政府确定为扶贫主导产业,政策上,按照元每亩的标准进行扶持;技术上,请来市农科院的专家悉心指导;宣传上,通过各级媒体持续推介;组织上,成立村级合作社统一管理和销售……
这么好的事儿,闫鲁峰当然不能错过,他一下子租了近10亩地,全部栽种了血桃,拿到了0元钱的产业扶持补助。
年,好事儿又来了,贫困户可享受小额贷款政策,闫鲁峰随即贷款5万元,一边扩大血桃种植,一边把以前的老品种全部换掉。之后,闫鲁峰鸟枪换炮,拆了旧房、盖了新房,购买了新家具。
还是这一年,农业部对大年沟血桃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于是,村里的桃子更出名了。曾经5毛钱一斤(1斤=克)的桃子,卖到了5元钱一斤,因为宣传力度大,还十分畅销。
俗话说好事连连,这话一点儿不假。之后不久,又有了“雨露”计划,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参加技能培训的,可享受元补助。
“这些扶贫上的好事他全享受了。”大年沟村委会主任闫文杰笑着说,村上头一天发布信息,闫鲁峰的妻子李五妞第二天就找他报名考驾照。就这样,一分钱没花,李五妞把驾照拿了回来。
闫鲁峰在自己的汽车前
从三轮车到小轿车,他幸福
年,村里修了3米多宽的道路,村民出行更方便了。年底,闫鲁峰不但还清了贷款,还花7万多元买了一辆崭新的轿车。
有了轿车,儿子也嚷着要考驾照。还是在“雨露”计划润泽下,闫鲁峰的儿子没花多少钱也拿到了驾照。
连续享受党的好政策,闫鲁峰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高兴之余他还积极写了入党申请书,今年疫情期间,他向村党组捐款元,并自告奋勇参与疫情防控。
“现在我家的血桃已经发展到了20多亩,收入是数年前的好多倍。”闫鲁峰笑着说,他准备瞅准机会再租点地,继续扩大血桃种植,让日子继续甜下去。
黄瓜绿了日子红了
刘付立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本报记者孙书贤文/图
4月16日上午,郏县李口镇小昝庄村蔬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内,刘付立汗流满面。他擦了一把汗水,继续给黄瓜打头、上夹子。“趁着天还早,赶紧再忙一会儿,10点半就得下班,临近中午这里面的温度就太高了!”
从前,黑白电视闪雪花
52岁的刘付立一家四口人,妻子郑粉红是个残疾人,行动不便,稍微干点儿下力的活儿,她的脚就会发肿。大女儿已出嫁,小女儿才读小学六年级,生活重担都落在他一个人肩上。
8年前,刘付立一家还住在三间土瓦房里,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一台黑白电视机老是闪着雪花。但他是个吃苦耐劳的汉子,在种好5亩责任田的同时,又承包了别人家的二亩地,每年种植小麦、辣椒和花生。小麦是全家人的口粮,他说啥都舍不得卖一粒。“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嘛!”辣椒和花生成了一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农闲时,他就去建筑工地上打工。靠着多年的积蓄,年,他扒掉了眼看就要变成危房的土瓦房,盖起了三间红砖水泥结构的平房。
但由于妻子不能劳动,还患有高血压,生活依然捉襟见肘。
后来,扶贫春风劲吹沙
刘付立所在的小昝庄村有户人,是省级贫困村。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了这个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村里建成了两个产业扶贫项目,一个是kW光伏电站项目,另一个是蔬菜大棚项目,其中11座拱棚,占地24亩,1座温室大棚,占地5.6亩。年底,这两个项目投入使用。光伏电站为1名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蔬菜大棚项目为村民提供15个就业岗位,人均月收入元,2户贫困户还参与入股分红。
“我也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给我提供一个公益性岗位,每月多收入元。”刘付立说。
“村里的蔬菜大棚建起后,我的信心和干劲儿更大了,每天早上6点就开始进棚忙活。”农闲时,他就去大棚从事黄瓜的管理和采摘。“每天干不了几个小时,就有50元的收入。”
年春节前,村里大棚种植的黄瓜上市了,绿油油的黄瓜被送到市区各大超市。
这年春节,村委会给全村65名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派发5斤鸡蛋、两袋奶粉。刘付立也尝到了甜头,村里为每人派发2.5公斤大肉,他家收到了7.5公斤。村里还为包括他在内的13户贫困户每户分红元,并送去了大米、面粉和食用油。“这是俺家第一次收到特殊年礼。”
这一年,刘付立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年春节,刘付立家分得了3只鸡、3条鱼,还有一个元的大红包。“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儿说来都来了,你说心里咋不高兴呢!”刘付立感觉这一切都像是在做梦,可这梦却是摸得着、看得见的。
年春节,小昝庄村的分红福利更丰厚了。大米、面粉、食用油、大肉、黄瓜、西红柿等年货一应俱全。分红的红包映红了刘付立的笑脸。“红包、年货一样都不少,家里不花一分钱就过上了一个啥都有的春节!”
而今,黄瓜带来大变化
“今年春节后,我一直在大棚里做工,活儿也不累,干得很开心。”4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刘付立走出温室大棚,结束了半天的工作。
2月2日,小昝庄村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及早安排春耕生产,整理土地、栽水泥杆,买来优质黄瓜苗和西瓜苗,从2月12日开始在大棚里栽种。
经过两个月的精心管理,这里的扶贫黄瓜4月初开始采摘上市。“每隔一天采摘一次,已经采摘5万公斤了,每公斤黄瓜不出家门就卖到了2.6元的好价钱。”村委会主任昝金路高兴地说,村里安排了20多名家庭贫困的村民采摘黄瓜,每人每天轻轻松松就有50元的收入。
“我们的袖珍西瓜目前长势也很喜人,瓜都在瓜秧上吊着生长,再有半个月也该上市了。”昝金路的话音刚落,四辆小货车已经装好鲜嫩翠绿的黄瓜,一路欢歌向市区驶去。
“俗话说,就地黄瓜上不了高架子,可扶贫黄瓜偏偏让俺登上了高架子。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刘付立诉说着家里的幸福:老掉牙的黑白电视机换成了大彩电,冰箱、洗衣机也用上了;智能手机不离手,
“我真是没有想到搬进新房后还能娶到媳妇又成了家。”刘阳说,去年5月份,母亲医院治病,他与同在一个病房的来自洛阳洛宁的女子周红相识。之后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走到了一起。
谈及当时如何处对象时,憨厚的刘阳哈哈笑了起来,不好意思地说,当时周红的腰椎病非常严重,一直走不成路,他看周红一人住院生活很难自理,就主动帮忙,赢得了对方的好感,“我们也算是有缘分,活了大半辈子,遇到她真是我的福气。”他动情地说。
今年四十出头的周红说,她老家在洛宁县,以前在上海超市和工地上打工,落下了腰椎病,去年5月份病重得不会走路了,因在鲁山有亲戚,医院治疗,“医院里他一直照顾我,他对他母亲可孝顺,人也可好。后来他在张良镇找到医生帮我治病,直到治好能走路了。”
经过一段时间相处,他们于年12月31日领了结婚证。
“他干活不惜力,吃苦耐劳,为人又好,原来我们都在想着帮他找对象哩!没想到他自己找好了!”一同从山区搬进思源居社区的曹松奇以前也是贫困户,如今被选为思源居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他说,刘阳可谓“搬迁搬出新天地,奋斗迎来好日子”。
刘阳新家楼前的绿化园里有几株百日红,刘阳说,再过一段时间会开出一树大红花,“很好看”。这或许就像他易地搬迁后的幸福新生活,越来越红火。
盆里多肉锅里肉多
于桂兰为多肉“双子贝瑞”换土
□记者燕亚男文/图
“于姨,累了歇会儿再干吧!”
“不累,不累。”
4月20日下午,在鲁山县库区乡东许庄村多肉植物建设种植基地,一盆盆色彩丰富、姿态各异、鲜嫩欲滴的多肉植物长势旺盛,今年70岁的于桂兰坐在大棚内给多肉“双子贝瑞”换土,手脚麻利的她不一会儿就为十几盆“双子贝瑞”换上了新土。
“别看于姨年龄大,但干活很利索,一上午我喊了她四五次让她歇会儿再干,她手里的活儿都没停。”老板叶春伟说。
“我妈就是闲不住,家里现在的情况她也坐不住,来到这里干活一天有60元钱的收入,她心里才算踏实。老板也很照顾我们,有啥活儿第一个就会想到我们家。”于桂兰的大女儿党耀先拎着一桶培植土走过来说。
儿子生病生活陷入困境
于桂兰家住东许庄村党庄组,丈夫48岁那年去世后,她一个人辛辛苦苦把4个孩子拉扯大,两个女儿已出嫁。大儿子党丙权婚后很快有了孩子,而本该含饴弄孙的她却因小儿子党权乐出车祸伤到头,又要照顾小儿子。党权乐车祸后留下了后遗症,时而清醒时而糊涂。
“以前弟弟犯糊涂的时候会打人,连家里人都认不清。这几年不打人了,但是会在家摔东西。”党耀先说,弟弟清醒的时候还能出去打个零工,但母亲不放心他去远处干活,害怕他不清醒时做出糊涂事。
虽然家里条件不好,好在党丙权和大儿媳王香利还能干,党耀先和妹妹也会经常帮衬着母亲,家里的生活也能过得去。
于桂兰本来想慢慢存点钱,把家里的房子翻新一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年底,党丙权查出患食道癌和肺结核。年4月在郑州做了手术,由于前期一直在治疗肺结核,食道癌到了晚期,手术并不成功。为了给党丙权治病,家里欠下了十几万元的外债,王香利为了照顾丈夫无法外出打工,两个孩子正在上学,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
于桂兰说:“大儿子去年做了手术后一直在家养着,儿媳妇为了照顾儿子出不去,家里一下子断了收入。我喂了几只鸡给儿子补身子,看到附近哪里有活儿我就去干点,两个闺女也时常接济家里。”
有活儿干就有奔头
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于桂兰家被认定为贫困户,村里为党权乐安排了公益岗位,让他做了河道管护员,每月有元钱收入。
年,叶春伟来到东许庄村流转了10多亩土地建起了多肉植物建设种植基地。基地建好后,需要种花和养护人员。经鲁山县库区乡东许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建有推荐,叶春伟安排于桂兰和王香利到多肉植物建设种植基地干活,每人一天能挣60元。叶春伟为于桂兰安排了最轻的活儿,她每天坐在凳子上为小塑料盆装培植土,然后把多肉种到塑料盆里。叶春伟还手把手教她制作多肉“微景观”。
基地离于桂兰家骑车只有不到10分钟的路程,每天早上7点多于桂兰来到这里,一天干8个小时,中间累了还能歇歇。于桂兰特别知足,觉得只要有活儿干生活就有奔头。
今年,多肉基地打造玻璃温室大棚观光项目,党权乐也在工地做零工。最近,工地要打地基,别的小活儿都停工了,等地基打完党权乐又能开工了。党耀先目前也在基地干活,并在叶春伟的指导下学种多肉“微景观”。
叶春伟表示,除了于桂兰家,基地还安排另外两名贫困人员就业,每年可为他们家庭增收约元。今年在基地打造玻璃温室大棚观光项目,建成后将新增20人就业,每年务工收入可达1万元。此外,再通过技术指导,引导三五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群众自主经营,实现稳定脱贫。“等大棚观光项目建好后,如果于姨家人愿意加入多肉经营,我会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创收。”
王建有表示,于桂兰家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了正常的生活补贴,村里每年过节会送上米面油,春荒和冬荒时也有补助款,并引导于桂兰和家人到土地流转园区务工。
年7月,村里对于桂兰家的住房进行了改造,并建了院墙。年10月6日,村里又对她家的厕所进行了改造。今年她家已经脱贫,但脱贫不脱政策。
于桂兰感慨地说:“还是党的政策好啊!去年家里的房子村里也翻修了,以后生活会一天比一天好。”
山丹红艳花开梦圆
白晓丹在蔬菜大棚里采摘无公害黄瓜
□记者杨元琪文/图
“萝卜多少钱?”“9毛一斤(一斤=克)。您放心吃吧叔,都是咱自己地里产的,纯天然无公害。”4月19日上午,市区劳动路中段咱家菜地生鲜超市门口,白晓丹顶着大风,一边卸货,一边招呼顾客。
34岁的她脸庞黝黑,双手粗糙,头发凌乱,风衣上沾满了泥土。一眼看去,很难让人把她与城市女性联系在一起。
忙碌的“山丹丹”
年6月,24岁的白晓丹从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会计专业毕业。当时我市有金融系统向她发出了年薪5万元的工作邀请,但她放弃了,选择自主创业。10年坚持,她有了现在的产业基地和店面。
“我天天来她这儿买菜,吃着放心,听说还是扶贫基地产的,帮助了不少贫困户。”家住市区优越路中段的陈素玲阿姨是老顾客了,虽说自家楼下就是菜市场,但她愿意舍近求远,来白晓丹的生鲜超市买菜。
“听说你们招工,都有啥活儿?”
“不好意思姨,这会儿正忙,晚会儿咱再细说吧。”白晓丹给询问招工事宜的顾客回话。
超市里,各类蔬菜琳琅满目,顾客络绎不绝。超市里有4个员工在忙碌,但人手还是不够。
白晓丹是真的忙。从产品配送到超市运营,从技术扶持到市场调研,都要亲力亲为,再加上还要照顾7岁的女儿,她常常恨自己分身乏术。
约她多次,未果。这次,终于在生鲜超市门口“堵”到她,并敲定了去地里看看的时间。
奋斗的“山丹丹”
“真不好意思,迟到了。”19日下午两点多,在高新区遵化店镇北屈庄村蔬菜大棚外,白晓丹骑着电动车风尘仆仆赶来。她进入蔬菜大棚,摘下一根黄瓜递过来,“你尝尝,打了牛奶和红糖,口感不一样。”
白晓丹家在湛河区,是地地道道的城里人,父母在事业单位上班,爷爷是医生。她不仅学习努力,而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大一开始,她就在学校的跳蚤市场租了摊位,每月收入多元。年毕业后,她回到平顶山,结婚后,与老公在市长途汽车站附近开了一家餐馆。
年,白晓丹怀孕了,对餐馆内的油烟味极其敏感,加之当年生意萧条,白晓丹转让了餐馆,在家保胎。
女儿出生后,白晓丹又闲不住了,思前想后,打算投身农业,过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随后,她与人合伙凑了60万元,流转了叶县辛店镇南焦庄村亩山地。
她首先想到的是养羊,考察之后,决定在自己的地里种植玉米,然后把这些玉米青贮,作为羊的饲料。白晓丹算了一笔账,如果自己养头羊,每天只需喂食一次,自己青贮的玉米就足够养羊了,仅饲料费一年就能节省8万多元。白天羊在山上放养,羊粪自然还田,玉米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全是原生态。每年还能出栏两批羊,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可天有不测风云。年夏秋之际,叶县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玉米颗粒无收。突如其来的灾害彻底打乱了白晓丹的创业计划,合伙人也退出了,还催着她还钱。无奈之下,白晓丹卖掉婚房还钱。这一举动让丈夫无法理解。投资的收益遥遥无期,加上一系列家庭琐事,夫妻俩产生了极大矛盾,最终离婚,孩子归白晓丹。
后来白晓丹还养过土鸡,由于当年的市场因素,亦是血本无归。
梦圆的“山丹丹”
“我就不信我干不成事!不管咋样,我都要把这条路走到底。”经过深入考察,白晓丹决定引进早酥红梨。这种梨不仅早熟,而且皮薄肉脆,果核很小,是梨中新贵。
年12月,白晓丹投资近50万元建起亩的早酥红梨示范基地,预计3年后收益。基地位于山坡上,缺水严重。刚开始缺少人手,她就自己干。清晨5点多她便起床,踩着崎岖的山路,来回两趟到山下挑水。没几天,双手布满了茧子。
去年,梨树开始挂果,但由于采摘前的一场大风,又是损失惨重。即便如此,她的早酥红梨一上市便受到了顾客的青睐。
看着自己日渐红火的事业,白晓丹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ustshelian.com/nbwbnr/14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