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眼库走访捐者受者家庭一片小小的角

图:角膜捐献者家属王伯伯向志愿者介绍情况

我们为什么要捐献角膜?一片小小的角膜,会给受捐者带来怎样的改变?公众对角膜捐献的认知度到了怎样的水平……暑假期间,“明眸追光”志愿队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医院眼库工作人员,对角膜捐献志愿者家属和部分角膜受捐者家庭进行了走访,并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让这群年轻的志愿者们对角膜捐献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被一片角膜改变的家庭

小九母子二人,都是角膜捐献的受益者。最近这5年间,母子二人的4只眼睛都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看到志愿者们的到来,母子二人非常激动。小九的母亲说,移植手术前,她什么都看不见,以为这辈子都将在黑暗中度过。现在好了,看得见了,生活都可以自理了。真的很感谢社会的好心人,医院的医生。

说到动情处,小九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这个家庭,曾经饱受眼病折磨。小九20岁左右眼睛出现问题,总是发炎流泪。这些年,医院,医生说角膜营养不良,也没好的办法,只能配点药不让眼睛发炎。到后来,视力越来越差几近失明,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就在他遭受眼病折磨的时候,他的母亲也患上了同样的眼病。幸运的是,年,医院做了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小九说,为了等到一片角膜,他排队排了5年多,都以为等不到了。年,他接到电话说可以手术了。

母子二人曾饱受眼病折磨10余年,终于因为一片角膜而重见光明。小九说,手术前根本没办法工作,不能为家里分担。现在好了,老婆有了,孩子也生了,还有了份不错的工作,可以养家糊口了。如果没有好心人捐献角膜,他不可能拥有这一切,想想会是多么可怕。

从反对到支持的捐献者家属

在角膜捐献志愿者家属王伯伯的家中,谈起妻子生前决意捐献眼角膜,王伯伯十分感慨。妻子一生从事教育,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当年,角膜捐献的社会知晓度并不高,妻子就跟子女交代,自己百年之后,一定要把角膜捐献给需要的人。

“她让我们一定要帮她完成这个遗愿,为社会和他人再尽最后一份力。”王伯伯坦言,当时他是反对的,不愿意把妻子的角膜捐献出去,但子女的劝说、妻子的决心,让王伯伯不再坚持。王伯伯说,得知妻子的角膜让两位角膜盲患者恢复了光明,他感到非常欣慰,没有后悔当初签下的字。

活动期间,“明眸追光”志愿队的志愿者们,以问卷的形式,对角膜捐献的公众认知进行了调查,线上线下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计余份。结果显示:公众对角膜捐献的认知度还是比较高的,89.9%的受访者都知道角膜捐献的常识;72.7%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反对家人捐献,其中有47.7%的受访者愿意在身后捐献角膜。

发放宣传册、走访角膜受捐者,走街串巷传递社会正能量

“阿姨,我是明眸追光志愿者,您有空看下这个宣传册吗?”

“您听说过角膜捐献吗?”

......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明眸追光志愿服务队6位身穿绿色志愿服的大学生医院,向来来往往的行人发送角膜捐献宣传手册,科普角膜捐献,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宁波市遗体(组织)捐献志愿队伍中来。

明眸追光志愿服务队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宁波多地进行角膜捐献科普宣传,走访慰问角膜受捐者和捐献者家属、协助签署宁波市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开展线上和线下调研公众对角膜捐献的认知与意愿等。

“天气虽然炎热,但我看到那些角膜受捐者的幸福笑容时,觉得再累都是值得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角膜捐献的志愿者队伍当中来!”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队长、20级护理10班赵卓雯在走访慰问角膜受捐者和捐献者家属时激动地说。

记者从宁波市红十字眼库负责人文丰主任处了解到,目前宁波约有名角膜盲患者,每年进行角膜移植手术仅台左右,眼角膜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

该社会实践小分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了解社会大众对角膜捐献认知度、接受度,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获得角膜捐献的知识,消除知识盲区,提高大众对角膜捐献的接受度,宣扬捐献角膜的高尚行为,弘扬博爱奉献精神,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角膜捐献志愿者行列。

(图文来源:宁波晚报记者程鑫通讯员陈怡俞淑婷钟诗婷

现代金报

甬上教育记者李臻通讯员高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ustshelian.com/nbwbfz/150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