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次以拍卖方式进行的蓝碳交易,一出场就获得个“好彩头”。
2月28日下午,全国首单蓝碳拍卖交易在宁波市象山县黄避岙乡落槌。当地西沪港渔业一年约.1吨的碳汇量,以每吨元的价格成交,较起拍价(30元/吨)溢价逾2倍。来自宁波象山的浙江易锻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家企业和机构的多轮竞价较量后,最终以24.8万余元总价竞拍成功。
据《宁波晚报》报道,蓝碳竞拍成功企业负责人表示,随着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即将重启,控排企业通过碳抵消及时完成履约的刚性需求将得到释放,而此次购买碳汇量就是作为储备,用于将来的碳抵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每吨元的成交价格,是近期全国碳市场配额价格CEA(近期约为每吨55元)的近两倍,而以此价格成交,尽管一方面也令蓝碳价值成为共识,但与此同时,业内人士却表示,蓝碳目前还面临着衡量和标准化尚不成熟,交易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的局面,以及是否有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体制机制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对碳市场价格影响几何?
与大家熟知的森林“绿碳”等其他碳汇相比,蓝碳又称“海洋碳汇”,这个概念最早是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提出的。具体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碳储量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
蓝碳作为捕捉二氧化碳的高手、储存二氧化碳的宝库,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目前,全球蓝碳交易日益活跃,主要集中在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三大类滨海生态系统。
地理区位造就了象山在蓝碳资源上禀赋优越,拥有大量海洋碳汇生物。此次在象山拍卖的“蓝碳”,主要由西沪港“西沪三宝”创造,包括海带、坛紫菜和浒苔,均属于藻类,它们作为碳汇渔业,具有很强的吸碳固碳能力。为了摸清西沪港“蓝碳”家底,去年7月,象山方面委托宁波海洋研究院进行碳汇量核算。通过监测、认证审核、核证等规范程序,确定西沪港.1吨二氧化碳的碳汇量。
对于“蓝碳”这个新鲜事物,如何反映它的市场价格是个难题。而此次选择市场化的拍卖方式,并最终拍出元/吨的价格,也被认为是一种市场价值发现,该价格也成为目前国内已有成交的蓝碳中的最高价格。
而上述价格较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价明显高了不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ustshelian.com/bbfz/15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