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晚报读者都是诗人!
2月4日,本报发起三行诗征集令,
请读者写下一首三行诗,
给这个春节一个轻盈的注脚。
详情请见
▼
征集令
全宁波都等着你写诗!
短短几天,我们后台一共收到了多首诗。
他们中,有歪歪扭扭用拼音写诗的一年级孩子,
有退休老教授,有95岁高龄的老人,
有铁路工人,有检察官,有医生护士,
有大学生,有专业诗人,
更多人是第一次尝试写诗……
图片来源包图网
多首写在春天的三行诗里,
有乡愁,有思念,有爱,有希望。
春寒料峭,就让我们用这些诗温暖彼此。
每首三行诗,都是诗人心里的微光,
汇聚在一起,光华璀璨,
照亮我们新的一年。
春节期间,我们摘录部分读者来稿。
也祝福我们的读者,
在春风和畅的日子里,所念之人都能见面,
所愿之事皆能圆满,所向之地终能抵达。
祝福我们的读者,
千帆过尽后依旧能乘风破浪,
尘埃落定后依旧炙热欢畅。
亲爱的,你很好,你会更好!
每逢佳节倍思亲多首诗中,围绕乡愁这个主题的占到了1/3。今年春节,很多人选择了就地过年,让永恒的乡愁有了别样的滋味。
读者笔下的乡愁,是母亲电话里夹杂的炒菜声,是水滨芦荻的花飞如雪,是屋里煤炉暖烘烘的味道,是闭上眼就能看见的那个家……一个人在外面的世界闯荡,需要很大的勇气。这些勇气的来处,正是身后的故乡与家。
故乡的雪,你慢点下别趁我春节不还家偷偷染白母亲的发——潘景贤诗外余韵:潘景贤是个80后妈妈,家有两个可爱的小女儿。年起,她来到了宁波生活。和很多新宁波人一样,今年春节选择了留甬过年。这次她一共给我们发来了10首三行诗。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对老家亲人的牵挂。老家宁波都是家,她写了另一首读着就很甜的三行诗。“有我们在,就有团圆和年味。宁波汤圆黏着宁波年糕。撒了一地狗粮。”心与心永远分秒在跳跃,虽然抗疫令不能三代相聚,我的心记录在笔记上……——胡四海诗外余韵:胡四海说,疫情关系,在江西工作的孩子选择就地过年。我们相信,暂时的别离,是为了更安心的团圆。妈妈电话里传来厨房的炒菜声让我闻到了家乡的年味——郑霜诗外余韵:郑霜在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检察院工作,老家在湖北宜昌,这个春节也选择留甬过年。她说,虽然不能回老家感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热闹,但爸妈寄来的家乡美味,将新家与老家的年味相连。挡不住似水年华迈不开咫尺天涯梦断芦乡空悲切——陈炳根诗外余韵:读者陈炳根是江苏吴江芦墟人,在宁波大学任教多年,现已退休。“因为身体原因,迈步困难,迈咫尺如天涯。思乡心切,总想回家看看。”陈老,祈愿芦花再开时,你已身体康泰,能在芦花丛中找回童年。一个个来自家乡的包裹是沉甸甸的亲情是浓浓的乡情——袁建妮诗外余韵:袁建妮从老家来余姚12年了,早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因为疫情,大部分外地朋友选择了不回老家,于是收到了家乡亲人寄来的各种特产作为年货……期待在这里过一个温馨的春节!冬将尽,春可期。疫情尽除,万物更新!”我的户口留在老家出远门了就当给母亲一个念想——浪人记诗外余韵:读者“浪人记”的故乡是广东汕头,年秋天到宁波,年在宁波安家,成为新宁波人。“离故乡太远,户口本成了母亲唯一揣得住的信物,所以这么多年,户口一直不敢外迁。工作之余,常常在纸上还乡。”疫的红灯让我的脚步停爱的绿灯带我的祝福行爱在心,相不相聚都行——袁茜若诗外余韵:袁茜若和女儿在等红绿灯时写下了这首小诗。她心里有痛:去年春节前夕,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远在老家湖北的奶奶去世了,在宁波的她们都没法赶回去送她一程。今年春节,一家人原本准备过年回湖北去奶奶墓前看看,现在也选择留宁波过年。她说,停下的是脚步,停不了的是思念与祝福。接下来几天,我们还会继续刊发读者们的诗作,敬请期待!??更多新闻,请看甬上APP!
来源宁波晚报记者王颖
一审李晓颖二审施忆秋
三审卢科霞终审刘雄飞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