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宁波人记忆中的一抹甜

甜酸苦辣咸,短短五个字,富含人生哲理。不仅仅是味觉,也是我们穷其一生也脱离不了的生命体验和感悟。

对宁波人来说,若谈及“甜”,那最出名的莫过于宁波汤圆了。宁波人喜吃汤圆,犹如北方人喜欢饺子。宁波人管汤圆叫汤团,寓意团圆美满。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逢此时,“缸鸭狗”现任掌门人陈开河回忆传承人的委托就心生感慨,“近百年的中华老字号承载了好几代人记忆中的年味,一颗汤团背后沉淀的是时光,肩上的担子很重。”

宁波汤圆的品牌中以“缸鸭狗”名气最大,目前是省级非遗项目——宁波汤团制作技艺的传承单位。

“缸鸭狗”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宁波老城隍庙门口的一个甜食摊。摊主江定发,小名阿狗,他以“江阿狗”的宁波话谐音“缸鸭狗”为店名,开启了一个百年品牌的传奇。“三点四点饿过头,猪油汤团缸鸭狗。一碗落肚勿肯走,两碗三碗上瘾头,一摸铜钿还勿够,脱落布衫当押头。”当时流传的民谣说的就是缸鸭狗汤团。

从年做出第一碗温暖、朴素的汤圆,缸鸭狗蕴含着几代宁波人对甜蜜幸福生活的期许。为了重现记忆中温暖的味道,陈开河常常请教母亲。60多岁陈妈妈与许多宁波姆妈一样,做得一手好汤圆。在她看来,汤圆好吃的秘诀就在精细选料和一双手。三分味道七分手艺,从选材、浸泡、磨浆,到压榨、制馅、包制,这传统“阿狗六道”技艺在陈开河这一代仍在传承。陈开河认为,只有用手搓出来的汤圆才真正有温度。于是,每一颗汤圆都“烙”上了家的温暖。

冬至日早上吃,年初一正月里吃,日常逢生辰喜事吃酒,吃的还是汤圆。有人因此笑话宁波人,一言不合就吃汤圆。其实,他们不懂,宁波人对汤圆的感情是特别的,因为汤团已陪伴他们多年。

根据《宁波市志》记载:“春节(年初一)早上吃汤团,寓意团团圆圆......元宵夜,闹花灯,放鞭炮,吃汤团。”这是指节日风俗,其实,春节期间,只要有客人来,汤团都是招待客人的最佳点心。这一风俗起源于何时,则未详。

《东京梦华录》里称它为圆子,《梦梁录》里称其为“元子”“汤圆”。我们从宋代人的著作中,已看到有元宵节吟诵汤团、圆子的诗词。专家考证,宁波汤圆大概始于宋元时期,宋室南渡后,孝宗时的大臣周必大曾作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中的“浮圆子”指的就是汤团,这也是汤团入诗的最早记载。

宁波汤团好吃,古人也难抵它的“香甜”。宋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今宁波)人。官右丞相,封魏国公,进太师。他也有两首词咏及圆子。《粉蝶儿·咏圆子》:“看仙娥,骋些神变。咄嗟间,如撒下真珠一串。火方燃,汤初滚,尽浮锅面。”写的就是元宵夜歌楼酒店做圆子、煮圆子、卖圆子的事。宋史浩把宁波汤圆写透写绝了。

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了袋装糯米粉和猪油馅。时下,超市里更是有着形形色色的速冻汤圆,任何时候馋汤圆了,去买就是,但很多老宁波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正宗宁波汤团的传统制作工艺是很讲究的,现在看起来还有点小奢侈。

在80后严君的记忆中,小时,通常是过年前一个月,严君的阿太便开始张罗。“买来的糯米粉兑水,不糯不滑还容易成块。汤圆的糯米粉必须是带水磨出来的。馅料中的猪油,必须来自猪胸排骨里面那层肥肉,要不然猪板油几乎没有油气也不香。”老人家对手工做汤圆这件事,有着自己的执拗。

她看着阿太细细地把糯米和芝麻里星星点点的杂质挑出来,然后耐心地撕开猪油。一丝丝如雪花般细腻的猪油看得人心都要化了。严君的个子还没有八仙桌高,但她分明到现在还记得阿太沙哑的嗓音:“要付出劳动才有汤圆吃。”于是,放一勺浸了水的糯米,她便开始推石磨,一圈又一圈,“咯吱咯吱”的。昏黄的灯光下,心中、舌尖充斥着对甜糯的向往。

将上好的黑芝麻洗净、炒熟、舂碎、去壳,加入白砂糖和板油用劲揉和,搓成小核桃大小的丸状,备用。糯米水浸水磨,沥成团块后,便将糯米团搓成长条,分成小段。左手捏皮子,右手嵌入一块方才备好的猪油馅,一塞一裹再搓圆,汤团在手心里的触感凉滑温润。

下锅后不久,白如凝脂的汤圆在汤水中浮起,半透明的皮里隐隐约约透出“黑洋酥”馅心。散上一勺家酿的糖桂花,让糯米香与桂花香交织在一起。等到稍凉,小心翼翼咬开一个口子,轻轻一吸,满嘴都是猪油芝麻的香气。这时,大人就会摸摸她的脑袋说,“吃过汤圆嘛,才算长大一岁!”

后来,严君出国求学,有一年过年在朋友家中尝到汤圆。咬开皮子的一瞬间,油香四溢,是幸福的甜,是滚烫的家常。那刻她才明白,“汤圆汤圆,里面裹的不是馅,是宁波人有关家的传承与思念。”

记者:吴丹娜顾佳懿摄影郑凯侠

??更多新闻,请看甬上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ustshelian.com/nbwbfz/114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